猴子说:灵长类动物的世界和思想

Monkeytalk:INSIDE THE WORLDS AND MINDS OF PRIMATES

 

作者:Julia Fischer

出版: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索书号:Q959.848/F529/2017/Y/102100502860

ISBN: 978-0-226-12424-7

藏书地点:武大外教中心

 

猴子会看,猴子会做,但是它们真的在学吗?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行为——它们的社会性,它们的智力,它们的交流——真的可以归结为简单的模仿吗?绝对不行。正如著名灵长类动物学家茱莉亚·菲舍尔所揭示的那样,这句常说的谚语中固有的人类偏见是我们的损失,因为只有通过研究我们的灵长类兄弟,我们才能开始了解我们自己。

《猴说》集讲故事、回忆录和科学于一体,令人大开眼界,带我们走进这个领域和世界上的灵长类动物实验室,通过沟通的透镜来研究灵长类动物社会习俗的复杂性。费舍尔首先从她的田野调查中详细描述了关键物种的社会互动——从抱着婴儿的雄性巴巴猕猴,在各种互动中使用意图作为社交配饰,到南部非洲的查马狒狒之间的攻击性,以及塞内加尔的几内亚狒狒之间的雄性-雄性宽容——费舍尔探索了社会生活在灵长类动物智力和交流的崛起中所起的作用。最终,其他灵长类动物的交流方式可以教会我们人类语言的进化。

费希尔的故事有趣而迷人,从他与母狮子在田野里共进晚餐,到从一只拥有惊人词汇量的边境牧羊犬里科(Rico)那里收集到的见解,但它传达的信息很明确:人类才是进化的模仿者。在我们这个物种中可见灵长类动物遗产远比相反的更引人注目,而猴子是值得被看到的。猕猴和狒狒的社会生活就像一场壮丽的歌剧,费舍尔写道。现在请打开本书拉开帷幕。

很多关于动物的事情,例如它们是如何生活和交流的,虽然我们今天已经知道了很多,但还有很多东西有待了解。灵长类动物是一种迷人的生物,它们与我们非常相似,但同时又非常不同。即使对一个在动物园里看猴子的小男孩来说,这一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他睁大眼睛盯着一只猴子,喊道:“看!他的手放在脚上了!”严格地应该说其他灵长类动物让我们着迷,因为人类也属于灵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研究不仅能让我们洞悉人类的革命性起源;它可以用来衬托我们自己物种的特征。我们和我们最亲近的灵长类亲戚有什么不同?哪些特征是其他灵长类动物特有的,哪些是人类特有的?

然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值得我们关注,不仅仅是为了更清晰地聚焦我们自己的物种。他们的外表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他们的行为范围,他们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灵长类动物之所以吸引人,除了与人类家族相似之外,还有其他原因。这本书是为那些像作者的旅行伙伴或动物园里的小男孩一样对灵长类动物及其社会生活着迷的人而写的。因为很多人都在问,与猴子为伴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作者将分享一些在遥远的地方做实地工作的吸引力、挑战和特殊经历。

作者的研究重点是灵长类动物的社会系统、智力和交流之间的关系。一个基本的假设是,智力的产生是为了应对生活在复杂社会群体中的挑战。这一点需要仔细探讨,还有智力和交际能力紧密相连的观点。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首先,作者分享了一些关于猴子社会生活的见解,重点是作者研究过的三种非洲猴子。第二部分专门讨论灵长类动物的犯罪问题。灵长类动物有多聪明?他们向母亲学习吗?它们的认知能力和知识与其他动物有多大不同?野外生活对他们有什么特殊要求?这里作者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一方面,在实验与发展心理学的传统中,对圈养动物进行测试;另一方面,一些旨在阐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论文。这本书的第三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对灵长类动物交流的研究能告诉我们关于人类语言进化的什么问题?最后,作者将尝试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作者科学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阐明人类社会行为、智力和语言的进化过程。作者认为,人类的智力和交流在许多方面都不同于灵长类动物,在社会领域,在社会纽带的特殊意义上,共同性更明显。作者发现人类身上的灵长类遗传比其他灵长类身上的某种人类遗传更为显著。但是,一个人是否强调我们亲缘物种之间的相似或不同,是个人倾向或知识风格的问题。《猴子是如何看世界的》一书是由多萝西·切尼和罗伯特·赛法斯于1990年撰写的灵长类研究经典著作的书名。后来,费舍尔自己也为这个研究小组工作,在博茨瓦纳,她做了详细的“回放”实验。用隐藏的扬声器向猴子播放亲戚的报警电话,以便观察它们的反应。在她的本书中,费舍尔对这类研究项目的现状做了一个漂亮的概述,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本书来详细了解这个项目。

在本书《猴说》中,费舍尔对灵长类动物的行为提供了一个生动、个人化、细致入微的视角。她既不美化也不贬低灵长类动物的智力,而是客观地评价它。极具可读性地从与动物世界的博学亲和的立场上解释了为什么对动物世界的拟人化观点作为对人类文化的纯粹自然主义描述同样具有误导性。费舍尔对猴子之间的交流有着深刻的了解。她对她可敬的同事们正在进行的观察和实验工作有最好的了解,她也精通行为研究史。媒体一直在报道类似的事情:太神奇了,猴子会说话!或者:毕竟我们和他们一样,他们也和我们一样。费舍尔这本书的奇妙之处在于,她并没有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她写道,把人类的孩子比作长了毛的猴子是有问题的。她没有把重点放在“猴子能做什么,人类能做什么”的比较上。而是我们应该对世界上的其他生物表现出的尊重。很明显,猴子是聪明的,但在他们自己的方式和方式适合他们自己的目的。除了她的研究结果,费舍尔的书还提供了许多来自研究人员日常生活的轶事,因此既翔实又令人愉快。

本书作者Julia Fischer,德国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教授,德国哥廷根大学认知动物行为学系主任,同时也是欧洲灵长类动物学联合会主席。

 

本书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社会行为

灵长类动物的多样性

巴巴里猕猴:模型猴

灵长类社会系统

社会组织

交配系统

社会关系

查克马狒狒:荒野求生

狒狒营

长期研究

侵略

几内亚狒狒:未知领域

远征塞内加尔

西蒙第

第一次发现

狒狒的进化

第三类挑战

 

第二部分:认知

动物在想什么?

战利品猎人和扫兴者

社交大脑

物理认知

最基本的

空间

时间

社会智力

动物有文化吗?

社会学习的形式

目光后

社会知识

心理理论

意图

看与知

信仰

后设认知

智力的进化

 

第三部分:沟通

什么是沟通?

发送人和接收人

信息

信号和线索

猴子声音的功能

冲突中的沟通

交配鸣叫的声音

组织协调

语言的进化:起源

早期的理论

先锋

语言能力要素

猿语言项目

类人猿语言训练

象征性的语言

灵长类动物的自然交流

报警电话

直言不讳的行为

方言

反应的发展

渐变差异的感知

家犬的单词学习

《语言的进化:艺术的现状》

语法能力

语言有基因吗?

手势交流

有意的沟通

只是为了好玩

通信的进化

 

结论与展望

 

致谢

笔记

参考文献

索引

 

邹娟  武大生科院 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