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社会演化
Comparative
Social Evolution
作者:Dustin R. Rubensten &
Patrick Abbot
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ublishing
索书号:Q959/C737/2017/Y
ISBN:9781107647923
藏书地点:武大外教中心
社会性是社会性生物的意识的表现,它使社会内部个体的生存能力远远超过脱离社会的个体的生存能力。从达尔文主义的角度来看,生物并不是为了自己而生活,生物的主要功能,并不是产生出另一个生物,生物产生出来的是基因,生物本身只是基因暂时的载体。有性生殖产生的每一个生物个体都是独特的,而所有基因偶然的集合则构成了物种,自然选择的对象是基因,胜出的基因再聚集、制造出新的生物。物种群体的各种组织形式与组织形式相适应的群内个体之间的各种联系,以及所使用的交往手段的特异性质都是在一定的生存条件下进化而来的,或者说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在集群生活的昆虫中,其集群的协调性和内部分化显著者,称为社会性昆虫。白蚁类、蚁类、胡蜂类等,尽管也有家族的延续,但往往还包括很多成员,最大的特征是成员之间按照等级分化而建立分工,如在蜜蜂的蜂群中有蜂后、雄蜂、工蜂等分工专化的众多成员。蜂后和雄蜂担负着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的重任。工蜂是蜂群的主体,它们在不同的时期要从事不同类型的劳动。由于一般动物所拥有的维护个体和种族的能力是在等级之间分担进行的,所以从整个集群来说,具有超个体的行为,并且个体成员离开集群则难以生存。此外也有这样的见解,即为到达真正的社会性生活,由同世代的雌虫以群居及共同筑巢的集群行为经过共同进行抚育幼虫的类似社会行为、等级制的半社会行为而达到不同世代共存的社会行为的近社会性,这与从一只雌虫留在巢内,担当抚育子代的阶段起,而长期发生母蜂(蚁)等级分化的世代,不间断地抚育下代以达共存社会生活的亚社会制是有所区别的。
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一个物种的群体的大小常常受到食源的限制和猎食者的影响,因此种内就会有相应的限制繁殖和进行防御的行为。有些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为了保护食源,占域的习性。生存于食源贫乏或易遭猎食的环境中的鸟类在繁殖时多为一夫一妻制,而且雌雄共同照料后代;在猴群中,特别是生活在开阔地区的狒狒群中,严格的等级组织以及与等级关系相应的个体之间的各种仪式化的交往行为,如猴王昂首阔步的显示行为,等级低者对等级高者表示讨好的呈现臀部的行为,以及表示友好的理毛行为等,都具有维持群内和平团结的功能。群体的团结有利于抵御侵犯者和保护幼小者,所以这些行为对种群的生态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的物种个体也为无亲属关系的其他个体作出牺牲。他们用交互利他原则来解释这类行为的适应意义。交互利他行为实现的基础是在一种情况下一个动物帮助了另一个动物,指望在它处于同样情况下那个动物也会来帮助它。但也可能得不到报答或受骗,因此需要有防止被欺骗的强制手段。实现交互利他的行为只有在具有复杂的社会结构和个体之间彼此能够认识的种群中才有可能。
灵长类动物的社会性更为复杂,在人类进化的现阶段,人的智能的发展程度决定人在社会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的认识能力,而这样的一些能力决定人和他人之间是否会产生严重冲突,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识能力越高,个体间的冲突就小,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性就会自然显现;相反,如果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识能力越低,个体间的冲突就会越严重,人有可能会表现出违背社会性的行为。
通常把一些对人类整体运行发展有利的基本特性称为人的社会性,如利他性、协作性、依赖性、以及更加高级的自觉性等,通常把对人类整体运行发展不利的基本特性称为人的反社会性。利己发挥到损害本物种、损害公众、损害社会、残害其它生物、甚至残害其他人等等。而这一切是为了让自己得到更多的物质保证、更好的应付来自社会的风险和伤害,或者让自己的内心得到暂时的发泄和满足,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尽量在社会中保持良好的状态,这样的企图或者目的通常是通过对社会中相对弱势一方的掠夺和欺凌来实现的,而自己可以以更好的状态生存在主流社会中。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动物的社会性和反社会性的暂时的转化。
在无法解决个体之间的矛盾冲突时,为了使人更具社会性,人们主要依靠教育(包括各种社会影响的广义教育)、宗教和国家机器来纠正人的反社会性行为、消除人的反社会性对社会的伤害,但是只有解决个体之间的矛盾冲突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的反社会性行为,人们的社会性才能得到恢复。当人们面临新的社会问题的持续伤害时,反社会性行为会重新出现。
本书作为研究社会生物学的专业书记,内容专业详实,语言浅显易懂。适合在大学课程中学习或是对社会生物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除此之外本书还有以下特点:
1、本书不仅介绍了社会生物学的概述理论,还从分别介绍了不同物种中的社会性,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该领域的专业知识。
2、索引文献丰富,证明了这本书的知识性,真实性。而且,这些索引文献绝大部分都是最新研究,让读者全面了解该领域的前沿进展。
3、在本书的最后,将出现的专业词汇都罗列出来,大大方便了大家在阅读过程中对社会生物学研究的专业术语的认知。
4、本书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图片生动形象,语言浅显易懂,语言介绍的同时,附上可以说明问题的图片,使得社会生物学相关专业知识变得简单易读,对初学者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目录
1. 社会演化
2. 蚂蚁社会性
3. 蜜蜂社会性
4. 黄蜂社会性
5. 白蚁社会性
6. 蚜虫和蓟马社会性
7. 蜘蛛社会性
8. 虾类社会性
9. 灵长类社会性
10. 非灵长类哺乳动物社会性
11. 鸟类社会性
12. 鱼类社会性
13. 蜥蜴社会性
14. 社会综合:比较社会性演化的机遇
兰天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