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科学与实践:植物园的作用(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和保护)》
Plant
Conservation Science and Practice: The Role of Botanic Gardens
作者:Stephen
Blackmore, Sara Oldfield
出版社: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索书号:Q948.1/P713d/2017/Y
ISBN:978-1107148147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藉以存在的生态复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所需的食物、药物、能源、原材料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生物,甚至连呼吸的氧气也由绿色植物制造,可见生物和人类是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伴生而来的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等因素造成大量生物种类急剧减少甚至从地球上永远消失。据估计全世界大约10%的植物处于濒危或灭绝状态,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 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热点之一。在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李鹏总理代表我国正式签署加入了《生物多样性公约》。1994年我国又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这标志着我国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有人预言“21世纪是生物的时代”我们作为地球上生命的一部分,应珍惜和爱护其它生命合理有效地利用生物资源。植物园作为植物资源种和品种的集聚地,作为乡土植物和外来植物的活标本园,本着植物建园、生态布局、自然风貌、环境效果的建园原则,力求达到科学内容与园林外貌的完美统一,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科研单位和实践基地。
物种多样性是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生命有机体的丰富度。植物园的首要任务就是搜集、保存和展示自然界丰富多彩的植物种类,并对它们的生物学、生态学和遗传学等方面进行研究,为人类合理地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服务。植物园最早的建设模式是根据植物分类系统,将各科属的植物划分到各分区,然后有计划 地收集各区的植物最大限度地保存植物种质资源。这种模式着重收集种一级的资源,特别是对野生种的搜集而不涉及栽培品种,在早期科学院系统的植物园中比较多见。但是随着园艺水平的提高,新品种层出不穷,因而产生了专类园的建设和专科专属植物的收集。在专类园中大规模地收集种和品种研究它们的亲缘关系和进化水平,有目的地进行杂交育种等工作,进一步丰富和创造新物种。同时同科属的观赏植物形成大面积的景观效果有利于吸引游人,扩大科普宣传作用。这种模式在城建系统的植物园中较为普遍,如北京市植物园建立的月季园、 牡丹园、碧桃园、丁香园等观赏价值较高的专类园每年都吸引了众多游人,成为一大胜景。杭州植物园、上海植物园、成都植物园等也都建立了诸如木兰园、海棠园、桂花园、槭树园等观赏价值较高的专类园。但是专类园所占面积越大,收集的植物种类相对越少,因此专类园应用范围不宜过宽,应和广泛引种相结合。要在有限的地块栽植较多的植物就必须采用复层栽植的方式,以最少的土地资源创造最大的生态效益。目前世界各植物园都在广泛搜集植物资源,如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不仅有露地栽植的木本和草本植物,还有温室栽培的热带植物、沙生植物和多肉植物等种类多渠道地丰富物种数量,总共保存了5万多种植物,成为世界上保存植物最多、最有知名度的植物园之一。我国的植物园也把搜集保存植物种质资源作为首要任务,华南植物园已收集有8000多种(品种)植物,中科院北京植物园收集有6000多种(品种),武汉植物园、上海植物园和昆明植物园、厦门植物园等都有4000多种(品种),南京中山植物园、庐山 植物园、西安植物园、深圳仙湖植物园和杭州植物园等各有3000多种植物。据不完全统计,全国120多个植物园共保存18000多种植物,成为我国物种多样性保护的主力军。 中国的濒危高等植物有4000~5000种,占整个植物区系的15%~20%,高于世界的 10%~15%水平,其中5%左右可能灭绝形势非常严峻,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拯救这些生物。我国在1984年公布的第一批珍稀濒危植物就有389种。很多植物园如中科院北京植物园、昆明植物园、湖南森林植物园等都专门设立了珍稀濒危植物区,对各地的珍稀濒危植物进行引种、迁地保护及各项研究。其中中科院北京植物园有118种,昆明植物园有138种,湖南森林植物园有110种。其它植物园也对珍稀濒危植物进行了引种和保护,如上海植物园有108 种,厦门植物园有88种,杭州植物园有100多种,估计全国的植物园总共保存了300种以上, 在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方面植物园起了重要作用。尽管如此,由于很多珍稀濒危植物分布范围窄,对生态环境条件的依赖性强、适应性差等原因,使引种驯化工作面临许多困难。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发展,模拟原生境条件的引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认可并取得了很大成就。
《植物保护科学与实践:植物园的作用(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和保护)》一书于2017由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出版,作者是Stephen Blackmore, Sara Oldfield。
斯蒂芬·布莱克摩尔(Stephen Blackmore)是英国女王植物学家,爱丁堡皇家植物园(RBGE)荣誉院士,也是国际植物园保护组织(BGCI)和英国政府达尔文倡议组织主席。他曾担任RBGE的Regius管理员(1999年至2013年)和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植物学管理员(1990年至1999年)。
萨拉·奥德菲尔德(Sara Oldfield)于2016年因野生树种的养护和保护而获得OBE,她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生存委员会(SSC)全球树木专家组的联合主席。2005年至2015年,她作为秘书长领导了国际植物园保护组织(BGCI)的工作。
只有一个富含植物的绿色世界,才能养活我们以及与我们共享这个星球的数百万其他物种。但是,在全球变化的时代,大自然正在退却。就像它们形成的群落一样,许多植物物种正变得越来越稀少,甚至濒临灭绝。拥有近3000个植物园的世界性社区拥有最多样化的活植物集合,具有保护植物多样性的独特潜力。保护生物学是一个快速发展且经常有争议的领域,正如该领域专家在这些页面中的贡献所表明的那样,植物保护是多方面的,反映了其旨在保护的生物多样性的复杂性,并且不仅努力保护受威胁的植物,而且努力维护生态系统服务,确保生物圈的完整性。
本书作为讲述植物保护科学的书籍,内容专业详实,语言浅显易懂,具有以下特点:
1、语言浅显易懂,图文结合,帮助读者理解
2、含有大量参考文献,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植物保护科学相关知识
3、本书最后罗列大量植物保护科学的专业词汇
本书目录
1.
对植物王国进行基本防御
2.
使用DNA序列数据在物种层面加强对植物多样性的理解和保护
3.
保护、评估和理解植物多样性威胁
4.
植物园在就地保护的作用
5.
植物园在迁地保护的作用
6.
植物园和树木在植物从种群恢复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7.
植物园和全球挑战的解决方案
8.
培养植物的力量
9.
植物园和保护影响
王昊宇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