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与社会:人类与动物研究导论

Animals and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Animal Studies

作者:Margo DeMello

出版社: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索书号:Q958.12/D376(2)/2021/Y

ISBN9780231194846

藏书地点:武大外教中心

2019 年末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席卷全球诸多国家,人类社会运转遭受重创。频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与各类自然灾害共同向人类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为何在现代工业社会中越发紧张?早在2011年,国外生物普查科学家已推测地球上约有 777 万种动物,而人类能够描述并分类的物种仅占 12%,这足以证明人类对包括动物在内的自然世界仍知之甚少。在所谓的“人类世界”中,人类与动物的日常互动越发频繁和复杂,饲养宠物成为人们普遍的休闲活动,保护野生动物逐步成为社会共识,但虐待动物、人畜共患病等人类与动物的不和谐冲突仍层出不穷。地理学研究传统中的空间性、综合性思维成为分析人类与动物关系的重要手段,地理学家们借助自身学科优势为当代“人类与动物研究”作出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证贡献。

作为自然界重要组成部分,动物成为透视“人地关系”的重要棱镜,但中国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割裂发展的历史事实使得国内人文地理学者尚未给予动物议题足够的关注。部分研究仅以简单的量化方法理解人类与动物间的复杂关系,忽视了人类和动物主体的时空异质性。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追求人类与动物和谐共生不仅需要自然与技术的角度,还需以人文视角理解动物议题背后的社会、政治、文化要素,以实现自然与人文视角的交叉融合并丰富相关应用。

“动物空间”(animal space)的相关研究主要考察不同地域中人类与动物的实践活动,以探讨其背后人类社会所存在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关系,动物在此仅充当一种客体化角色——人类用于思考和认识自我的“窗口”或“镜子”。新动物地理学发展初期,后殖民主义、反种族主义和女性主义开始拆解西方、白人和男性的中心地位,相关地理学家常以动物作为“隐喻”折射人类社会建构中的不平等结构,探讨动物如何被表征为特定的文化、种族和性别政治符号。长期研究澳大利亚当地土著民族的学者认为,西方白人长期以来将世界各处的原住民类同为动物,将其放置于线性文明体系的底部,并将人类对待动物的剥削、物化等一系列“人类中心论”的话语和实践,直接复刻至与各土著民族的关系上,持续“合理化”土著民族的边缘地位。类似地,也有学者探讨了美国西部地区19~20 世纪的猎杀狼狗行动,狼狗的怯弱野蛮与白人男性的正义勇敢相违背,这一对立的表征想象直接导致当地狼狗种群的灭绝,还显露出西方白人男性主义对美洲原住民的歧视与贬低。

以动物与人类社会不平等为研究主题的学者主要以表征角度分析动物并将其扁平化为特定符号或文本,另一部分学者则以更为激进的角度探究动物在人类社会中的实际用途与功能。马克思早在19世纪洞察到,资本主义利用各种方式无休止地将习以为常的“自然”塑造成人类的劳动产物与可销售的商品。动物常被冠以生产单位的身份,并被视为存在于经济系统的“物品”,动物及其身体均演变为资本积累与循环的场所。

农业生产是人类利用动物生产的最主要领域。工业革命时期,人们认为在街道众目睽睽之下宰杀农场动物是与“文明”相冲突的,希望不再目睹此过程而决定将动物隐藏在“看不到的地方”。

此后,冷藏储存与交通运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疏离了人类与农村动物的空间距离,城市人不再需要、也不再能够了解农场动物的生存情况,工业化的养殖模式也为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必要条件。诸如美国东南部的生猪与肉鸡生产基地等规模化畜禽养殖concentrated animal feeding operationsCAFOs)的推广固然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但不少个体农户因此受到大企业的排斥挤压而被迫到厂房务工赚取低廉工资,同时生猪排泄物的露天排放对当地造成巨大的环境压力。类似的肉类生产污染出现于集约化水产养殖,水产养殖商为增加产量而大量使用化工饲料的行为引发了社会争论,反对者认为此类水产品是背负化学污染物的“毒药”且会危害人体健康。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及身体健康俨然已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角斗场,动物成为洞察新自由市场主义下的社会不公及生态破坏的重要棱镜。

《动物与社会:人类与动物研究导论》一书于2021年由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出版社出版,作者是Margo DeMello。人与动物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探索动物对人类社会和文化世界的影响。人与动物的研究考察了人类和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动物生活与人类社会的交叉方式。本书为学生和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关于人类和其他动物之间关系的全面的研究现状概述,介绍了动物和人类在社会组织中的互动,如家庭、法律制度、政治和宗教机构等。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和扩展,加入了许多新的案例研究和补充阅读材料。

本书作为研究动物与人类的专业书记,内容专业详实,语言浅显易懂,除此之外还有以下特点:

1、本书不仅介绍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还讨论了动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该领域的专业知识。

2、索引文献丰富,证明了这本书的知识性,真实性。而且,这些索引文献绝大部分都是最新研究,让读者全面了解该领域的前沿进展。

3、本书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图片生动形象,语言浅显易懂,语言介绍的同时,附上可以说明问题的图片,使得相关专业知识变得简单易读,对初学者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目录

1. 人类与动物的研究

2.人类与动物的边界

3.动物的社会建构

4.《野生动物》和《人类社会》中的动物

5.动物的驯化

6. 动物的展示、演出和运动

7. 肉类的制造和消费

8. 作为宠物的动物

9. 动物和科学

10. 动物辅助活动

11.与动物一起工作

12. 对动物施行暴力

13. 人类的压迫和动物的痛苦

14. 人类认知中的动物

15. 宗教与民间传说中的动物

16. 文学和电影中的动物

17. 动物行为学

18. 动物的道德地位

19. 动物保护运动

20. 人类与动物关系的未来

 

 

兰天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