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微生物学进展第88卷
Advance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 Volume 88
作者:Sima Sariaslani,
Geoffrey Michael Gadd
出版:Academic Press
索书号:Q939.1/U-49/2014/V.88
ISBN: 978-0-12-800260-5
藏书地点: 武大外教中心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近代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原生动物以及单细胞藻类)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和生物学特性的科学。
人类很早就把微生物产生的现象运用在生活方面,比如在温度低的环境里保存食物,酿酒等。但那时的人们只能利用这些肉眼可见的现象和作用,并不知道这些现象是由微生物产生的,无法看到微生物的存在。直到荷兰科学家安东尼·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后,人们可以直接观察到微生物的存在了。他利用能放大160~26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他的发现和描述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世界。在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微生物的主要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微生物的大小以μm计,但比表面积(表面积/体积)大,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吸收,代谢废物排泄和环境信息接受面。这一特点也是微生物与一切大型生物相区别的关键所在。2)吸收多、转化快:这一特性为高速生长繁殖和产生大量代谢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比如,大肠杆菌每小时消耗2000倍于体重的糖;1公斤酵母菌体,在一天内可发酵几千公斤的糖,生成酒精。3)生长旺、繁殖快:极高生长繁殖速度,如E.coli
20-30分钟分裂一次,若不停分裂,48小时2.2×10^43菌数增加,营养消耗,代谢积累,限制生长速度。这一特性可在短时间内把大量基质转化为有用产品,缩短科研周期。也有不利一面,如疾病、粮食霉变。利用微生物的这一特性就可以实现发酵工业的短周期、高效率生产。例如生产鲜酵母时,几乎12小时就可以收获一次,每年可以收获数百次。4)适应强、易变异:极其灵活适应性,对极端环境具有惊人的适应力,遗传物质易变异。更重要的是在于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类型多、代谢产物种类多。5)分布广、种类多:分布区域广,分布环境广。生理代谢类型多、代谢产物种类多。任何有其它生物生存的环境中,都能找到微生物,而在其它生物不可能生存的极端环境中也有微生物存在。比如,青霉素生产菌Penicilliumchrysogenum(产黄青霉)的产量1943年为每毫升发酵液中含20单位青霉素,40多年来,经过世界各国微生物遗传育种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该菌产量变异逐渐积累,加上发酵条件的改进,世界上先进国家的发酵水平每毫升已超过5万单位,甚至接近10万单位。微生物的数量性状变异和育种使产量提高的幅度之大,是动植物育种工作中绝对不可能达到的。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微生物发酵工厂都十分重视菌种选育工作。6)易于变异,产生突变:微生物个体小,比表面积大等原因,使得微生物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在紫外线、生物诱变剂以及环境中的某些营养因子的改变,微生物个体自觉和被迫产生基因结构改变,从而产生变异体,据统计自然条件下,微生物个体变异概率为百万分之一。由于微生物容易产生突变体,因此人们利用微生物这一特性,进行微生物诱变,然后筛选具有某种目的特性的微生物菌株,如提高产量、营养缺陷型等。
微生物主要作用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作用;2)空气与水净化,污水处理;3)工农业生产:菌体,代谢产物,代谢活动;4)对生命科学的贡献。
应用微生物学是一门以应用为目标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本质和基本规律、微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以及阐述微生物的工业应用的科学。自1959年出版以来,《应用微生物学进展》一直是微生物学家和专家最广泛阅读和权威的评论来源之一。该系列包含了由领先权威机构和行业专家在应用微生物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发展的全面评论。最近的领域包括人类肠道的细菌多样性,淡水生物膜的原生动物放牧,酵母发酵过程中的金属和通过微阵列解释宿主病原体对话。
《应用微生物学进展第88卷》一书于2014年由Academic
Press出版,作者是Sima Sariaslani,
Geoffrey Michael Gadd。《应用微生物学进展第88卷》一书共分为光杆状菌与其无脊椎宿主共生关系的遗传基础、曲霉对植物生物量利用的调控、苏氨酸、真菌纤维素酶的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发生在自然、功能和相关性的工业生物质转化及苯甲酰辅酶A(一种芳香化合物厌氧降解的通用生物标志物)5个章节,分别介绍了光杆状菌、曲霉、苏氨酸、苯甲酰辅酶A等微生物能量代谢、调节因子的重要特征。本书观点新颖前沿,内容详实,讲解详细专业,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清晰的导读路径、简明的理论介绍以及实用的方法技术指导。
总之,《应用微生物学进展第88卷》一书作为微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前沿图书,值得参阅。
本书目录:
贡献者
1.光杆状菌与其无脊椎宿主共生关系的遗传基础
David J.Clarke
1.介绍
2.光杆状菌的生命周期
3.基因组学
4.表型变异和主要特异性因素
5.致病性: 光杆状菌和昆虫
6.互惠共生: 光杆状菌与线虫
7.结论
引用
2.曲霉对植物生物量利用的调控
Joanna E.Kowalczyk,Isabelle
Benoit, Ronald P.de vries
1.曲霉及其在植物生物量利用中的潜力
2.植物生物量组成
3.曲霉植物生物量降解的转录调控因子
4.淀粉溶解调节剂AmyR和MalR
5.半纤维素溶解调节剂XInR
6.纤维素降解调节剂CIbR
7.阿拉伯糖分解调节因子AraR
8.菊粉分解调节器InuR
9.半乳糖相关调节因子GalR和GalX
10.果胶溶解调节剂RhaR
11.Mannanolytic调节器ManR
12.碳分解代谢抑制物CreA
13.其他真菌生物量利用监管机构
14.结束语
致谢
引用
3.苏氨酸
Sarah E.Franz,
Jon D.Stewart
1.介绍
2.用于化学合成的苏氨酸醛缩酶
3.苏氨酸醛缩酶的反应物和产物综述
4.苏氨酸醛缩酶的结构研究
5.苏氨酸醛缩酶的蛋白质工程研究
6.结论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4.真菌纤维素酶的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发生在自然、功能和相关性的工业生物质转化
Aniko Varnai,Miia R.Makela,Demi T.Djajadi,Jenni Rahikainen, Annele Hatakka, Liisa Viikari
1.介绍
2.纤维素分解酶
3.酶生物质水解
4.结论引用
5.苯甲酰辅酶A,一种芳香化合物厌氧降解的通用生物标志物
Abigail W.Porter,
Lily Y.Young
1.介绍
2.苯甲酰辅酶A途径的生物化学研究
3.利用苯甲酰-CoA途径作为厌氧芳香生物降解的代谢生物标志物
4.苯甲酰-CoA通路生物标志物在环境中的适用性
5.苯甲酰辅酶A在厌氧碳循环中的作用
6.结论与未来方向
参考文献
索引
邹娟 武大生科院 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