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行为:将行为生态学应用于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

——Conservation Behavior: Applying Behavioral Ecology to Wildlif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者:Oded Berger-Tal, David Saltz

    版:剑桥大学出版社

号:Q16/C755e/2016/Y

I S B N 9781107690417

藏书地点:武大外教中心

   

行为生态学(behavioral ecology)是生态学分支学科。以达尔文的演化论为基础,突出适应的观点,研究动物各种行为特征的演化与其生态环境的关系。基本观点:动物为了达到自身的最终目的,即最大限度地繁衍和遗传自己的基因,必须以最有效的行为方式对付生态环境中发生的一切问题。行为生态学家认为现存的各种动物都是最能适应环境的物种,是适应环境的最佳决策者,为此提出最佳性理论、最佳觅食、竞技理论等观点。并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研究各种动物行为,得到了有力的证明。行为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生态学与行为学、进化论、遗传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引入经济学思想,探索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观念。如进化稳定对策、博弈沦、频率制约、适模型、经济可保卫性、两性利益冲突、亲缘选择、广义适合度、利他主义等。

《保护行为:将行为生态学应用于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有助于调查与管理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动物有关的物种濒危。在理论方面,行为生态学的发展将与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发展息息相关。动物的行为有遗传基础,如果特定行为的基因定位取得全面进展,将为人们调控动物行为创造条件。那时,人们将能通过生物技术将某一特定行为导入到一类动物中。行为生态学将为未来的珍稀濒危动物的迁地保护做出贡献,对特定濒危物种在迁地环境中的行为发育,人工繁育个体放归自然,野生状态下正常生存和繁殖行为的培育提出新见解。迁地保护种群中的个体可能由于行为障碍而不能繁殖;或者由于缺乏行为模板则不能适应野放环境;或者由于繁殖行为、社会行为障碍而不能与野生同种个体交流基因;甚至不能在野外与同类人工繁育的个体交流基因,从而导致迁地保护的失败。另外,在人工饲养环境中不存在自然天敌,如何培育个体识别天敌、逃避天敌的能力,培育是迁地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

《保护行为:将行为生态学应用于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采用了一个理论框架,研究行为变异的机制,发展,功能和系统发育,以开发防止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灭绝的实用工具。2011年,在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上举办的研讨会上,这是第一本提供深入逻辑框架的书,该框架确定了理解保护行为的三个重要领域:对野生动物的人为威胁,保护和管理协议,以及人为威胁指标。弥合行为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之间的差距,确定了这些领域之间的关键联系,探索这些联系的理论基础,并将它们与实用的野生动物管理工具和简明适用的建议联系起来。本书采用了清晰而有条理的方法,是研究生,学术研究人员和野生动物管理人员的重要资源。

这本书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保护行为的介绍。第一章概述了保护生物学和行为生态学的研究领域,并介绍了保护行为框架。在第二章中, John Swaddle详述了形成动物行为和相应的环境变化反应的基本过程—进化。在第三章中, Schakne Blumstein讨论了另一个重要的理解过程:研究动物对人类活动的反应一一学习的过程。本书的其余部分紧紧围绕着保护行为框架的三个主题。

第二部分着眼于人为活动如何影响动物行为,以及这些影响如何与人口变化相关联。在第四章中,作者讨论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不改变自己行为的后果。在第五章中,丹尼尔·鲁宾斯坦提了补充的观点,并描述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行为的可能后果。

第三部分考恵了行为生态学在保护和管理规划中的各种用途。 Esteban Fernandez- Juridic提供了一个关于感觉生态学在基于行为的管理中的作用的全面观点(第六章)。在第七章和第八章中,St. Clai等人和 Ben bell分别讨论了行为知识在保护区设计和管理以及重新引入方面的应用。贝萨-戈麦斯和萨拉津简要介绍了行为生态学在野生动物种群模型中的应用。最后, Debra shier第九章中考虑了如何通过控制动物行为来提高圈养繁殖计划的成功率。

本书第四部分论述了如何将行为作为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威胁或管理项目成功与否的主要指标。在这十一章中, Kotler等人对如何使用觅食行为作为评估种群状态的主要指标进行了详细的概述和指导。在第十二章中,我们将研究如何使用行为指标来衡量社区结构的变化、评估生态系统健康和预测全球变化。

如本书所示,跨学科方法已经取得了关于端粒完整性的丰富的基础知识,并将为临床进展的未来突破提供范例。本文旨在使读者对这一研究领域的现状有个大致了解,这本书将鼓励进一步研究和理解这个有趣和复杂的端粒领域的所有方面。

本书介绍了端粒的基本知识以及端粒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阐明了饮食与端粒和疾病治疗之间的关系,内容饱满详实。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些其他的特点:

1、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保护行为:将行为生态学应用于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一书内容广泛、描述简洁,在编写的过程中,所有的章节完整、内容详实。整本书以保护行为中心,以将行为生态学应用于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为主要关注点,编写的中心明确,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2、案例丰富。该书在描述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过程中,常穿插介绍实际案例。

3、图文并茂。《保护行为:将行为生态学应用于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在编写的过程中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图文并茂,不仅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加清晰明了,还能增加读者阅读的趣味性。

4、条理清晰。在该书的末尾设有主题词索引,将出现的相关比较重要的词汇都罗列出来,并予以注释在文中的页码,供读者快速寻找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这大大方便了读者在阅读该书之时对词汇的掌握和搜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为想要了解相关知识的人员提供了途径。

总的说来,《保护行为:将行为生态学应用于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是一本出色的生物、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介绍的是将行为生态学应用于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方式,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生物参考读物。

 

 

 

目录

第一部分 两个学科的整合:保护和行为生态学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进化与保护行为

第三章   学习和保护行为

第二部分 人为因素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及其保护和管理的意义

第四章   面对快速的人为因素变化时的行为僵化

第五章   人为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可塑性的利弊

第三部分 行为管理:运用行为知识

第六章   动物感官感知在行为管理中的作用

第七章   保护行为有利于对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和管理

第八章   基于行为的管理:保护易位

第九章   从个体行为到种群生存能力:对保护和管理的启示

第十章   操纵动物定位以确保重新成功引入

第四部分 行为指标

第十一章             直接行为指标作为一种保护管理工具

第十二章             间接行为指标及其在养护和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