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sitism
The diversity and ecology of animal
parasites
作者: TIMOTHY M. GOATER ,CAMERON P. GOATER,GERALD W. ESCH
出版: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索书号: Q958.9/P223(2)/2014/Y
ISBN: 978-0-521-12205-4
藏书地点: 武大外教中心
寄生(parasitism)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主要的寄生物有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在动物中,寄生蠕虫特别重要,而昆虫是植物的主要大寄生物。 专性寄生必需以宿主为营养来源,兼性寄生也能营自由活动。拟寄生物(parasitoids)包含一大类昆虫大寄生物,它们在昆虫宿主身上或体内产卵,通常导致寄主死亡。
寄生虫特征为,寄生其方式称为寄生,在宿主或寄主(host)体内或附着于体外以获取维持其生存、发育或者繁殖所需的营养或者庇护的一切生物。许多小动物以寄生的方式生存,依附在比它们更大的动物身上,寄生虫也是病毒。
而寄生虫为适应寄生生活而发展出来的器官,如猪肉绦虫的新皮(Neodermis),带钩和吸盘的头节(Scolex),退化的肠,节片(Proglottid)繁殖和水蛭的吸盘;或者是寄生虫形态的变化,如Candiru吸血后身体会膨胀。这两点又保证了它们成功的固定在人体身上。一条牛肉绦虫在10周内可从一受精卵生长至2米长。而且受感染者开始并无感觉。数周后发现大便里含有会动的虫体节。每个虫体节可含5万个受精卵。
寄生虫可因寄生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形态构造变化。如跳蚤身体左右侧扁平,以便行走于皮毛之间;寄生于肠道的蠕虫多为长形,以适应窄长的肠腔。某些器官退化或消失,如寄生历史漫长的肠内绦虫,依靠其体壁吸收营养,其消化器官已退化无遗。某些器官发达,如体内寄生线虫的生殖器官极为发达,几乎占原体腔全部,如雌蛔虫的卵巢和子宫的长度为体长的15~20倍,以增强产卵能力;新器官的产生,如吸虫和绦虫,由于定居和附着需要,演化产生了吸盘为固着器官。
《寄生》第二版由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于2014年出版,该书第一版在2001年第一次出版,作者为TIMOTHY
M. GOATER, CAMERON P. GOATER, GERALD W. ESCH。几位作者长期从事动物寄生虫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对该领域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和理解。
《寄生》一书反映过去十年来在该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本文综合了动物寄生虫生态学与进化的最新进展,并参照寄生虫分类学学、生物多样性和生活史的平行发展背景。第二版已彻底修改,以满足新一代学习寄生虫学学生的需要。平衡传统寄生虫学的方法与现代寄生虫生态和进化的研究,作者提出基本生态原则,形成统一的框架,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寄生现象。书中有超过300个丰富的图文说明,行文安排是随着案例研究进行的,以帮助学生和研究他们的科学家了解寄生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种独特的方法,采用明确且最少专业的术语和数学细节表述形式,以鼓励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对寄生虫和寄生能够有一般概念性的思考与理解。
本书共有17章,可分为六个部分阅读。第一部分为绪论,综述了寄生研究领域了进展,著书的目的以及相关专业术语的介绍。第二部分为第2章,介绍了寄生中的免疫学入门,包括脊椎动物免疫,非脊椎动物免疫以及生态免疫。第三部分从第3章至第11章,介绍了不同种类的寄生虫,涵盖了原生生物,微孢子门生物,粘原虫,扁形虫,棘头虫,线虫类,舌形虫类,节肢动物类等。第四部分主要讲述寄生虫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物地理学与系统发生地理学,从第12至第14章。第五部分主要关注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包括其宿主的影响,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演化。最后一部分该术了寄生虫在环境中的作用,可作为生态系统的生物指示剂,以监测环境污染。
《寄生》一书生动全面地介绍的动物寄生虫领域的专业知识,案例丰富,涉及免疫、环境、生态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是研究寄生虫学的学生和科研工作者良好的学习工具。同时,浅显的表述方法也为其他背景的学生和科研工作者了解该领域知识和研究进展提供了良好的窗口。
本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 深入浅出,用词通俗,是教学和自学的良好入门工具。
2. 新版中案例丰富,个个经典,方便教学。
3. 本书将概念与实例有机结合,有利于读者对晦涩概念的理解。
4. 修订后的新版可满足新一代学习寄生虫学的读者,无论其兴趣是在生态学、保护生物学、进化、免疫学亦或者保健科学。
5. 有超过300个的图文说明和众多的“案例研究框”,以帮助和鼓励读者的学习。
本书目录
列表框
前言(John C. Holmes作)
序言与致谢
1. 绪论
1.1 遭遇寄生虫
1.2 研究范围
1.3 专业术语
1.4 综述
2.关于寄生的免疫学
2.1 概论
2.2 脊椎动物免疫
2.3非脊椎动物免疫
2.4生态免疫学
3.原生生物:单细胞真核生物
3.1 概论
3.2 形态与功能
3.3 生物多样性与生活史变化
3.4
系统发生学关系与分类
4.微孢子虫:跨细胞,产孢子真菌
4.1 概论
4.2 形态与功能
4.3 发育与一般生活史
4.4 生物多样性与生活史变化
4.5 系统发生学关系与分类
5.粘原虫:产孢子的刺胞动物
5.1 概论
5.2 形态与功能
5.3 发育与一般生活史
5.4 生物多样性与生活史变化
5.5 系统发生学关系与分类
6.变形动物:变形虫
6.1 概论
6.2 Temnocephalidea
6.3 Udonellida
6.4 楯吸虫类
6.5 复殖亚纲
6.6 单殖亚纲
6.7 圆杯目
6.8 两线目
6.9 真绦虫类
6.10 系统发生学关系与分类
7.棘头虫纲:棘头虫
7.2 形态与功能
7.3 营养吸收与代谢
7.4 发育与一般生活史
7.5 生物多样性与生活史变化
7.6 系统发生学关系与分类
8.线虫纲:蛔虫
8.1 概论
8.2 形态与功能
8.3 营养吸收与代谢
8.4 发育与一般生活史
8.5 生物多样性与生活史变化
8.6 系统发生学关系与分类
9.线形纲:金线虫
9.1 概论
9.2 形态与功能
9.3 发育与一般生活史
9.4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学
9.5 系统发生学关系与分类
10.舌形虫类:舌形虫
10.1 概论
10.2 形态与功能
10.3 营养吸收与代谢
10.4 发育与一般生活史
10.5 生物多样性与生活史变化
10.6 系统发生学关系与分类
11.节肢动物门:节肢动物
11.1 概论
11.2 甲壳纲
11.3 螯肢动物亚门
11.4 昆虫纲
11.5 系统发生学关系与分类
12.寄生虫种群生态学
12.1 概论
12.2 术语与一般方法
12.3 寄生虫种群生态学简介
13.寄生虫群落生态学
13.1 概论
13.2 寄生虫群落生态学简介
13.3 寄生虫下群落的结构:限制生态位
13.4 寄生虫群落结构:物种生态位
14.寄生虫生物地理学与系统发生地理学
14.1 概论
14.2 历史生物地理学
14.3 生态生物地理学
14.4 寄生虫生物地理学与系统发生地理学的应用
15.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从个体到生态系统
15.1 概论
15.2 寄生虫对宿主个体的影响
15.3 寄生虫对宿主种群的影响
15.4 寄生虫对宿主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16.宿主-寄生相互作用的演化
16.1 概论
16.2 寄生虫介导的自然选择与演化
16.3 寄生虫种群的遗传结构
16.4 宿舍-寄生虫共进化简介
17.环境寄生虫学:寄生虫作为生态系统健康的生物指示剂
17.1 概论
17.2 寄生虫作为污染压力的效应指示剂
17.3 寄生虫作为环境卫士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 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