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忠节录》:为亡灵作证
乐云 (人文学院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或许大多数人都没有读过《崇祯忠节录》(手抄本,全国仅存二三部),甚至也没有听说这本书,因为现今它仍然孤零零地躺在武汉大学樱园图书馆的善本室里,等待我们去翻阅。以崇祯之死为标志的"煤山之变"已过去三百多年了,那年是甲申年,三百年后郭沫若写下了曾受毛泽东好评的《甲申三百年祭》,算是为那段历史作了一个精辟的总结。我一直对那段历史怀有深厚的兴趣,可惜很难找到对当时历史真实而清晰的印象,幸运的是我读到了清人高承埏编撰的《崇祯忠节录》,它一下子把我拉回到明亡时那段血淋淋的、令人窒息的历史。

  1644年(甲申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失望之极吊死在煤山,曾经兴盛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大厦轰然倒塌,不过我观注的目光不在那些王侯将相身上,而是那些普普通通的百姓,所谓"倾巢之下,岂有完卵"?他们不幸成了明亡的最大的无辜受害者。

  以贡生、秀才、举人为首的儒生首当其冲,因为他们是社会的精英,又深受孔孟思想的影响。当此巨变,他们表现出强烈的忠君之心,报国之志。他们通常的遭遇是与"贼"(作者对李自成起义军的逆称)战,战败被俘后宁死不降,并破口大骂,最后以身殉国。当然,作者是站在正统的立场来看待这一事件的,但我们还是不难发现他们身上那种"慷慨赴国难"的勇气,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当崇祯吊死的消息传开之后,又有无数的儒生以身殉节,这样的例子在《崇祯忠节录》中是举不胜举。

  战乱的代价是巨大的,除了社会的中坚--知识分子外,妇孺老幼在战乱中的处境更为悲惨。他们是刀俎上的鱼肉,任人宰割,留下了斑斑血痕。对普通人家而言,城破之日,往往便是全家死难之时,妻女自缢,投河,投井,连幼儿也不能幸免。而面对战乱,为了免遭侮辱,自尽又几乎是妇女们唯一的选择。我们或许不应忘记这样一段历史:"宫人魏氏闻逆贼李自成将清宫,狂走前后,大呼曰:'贼入大内,必清宫,吾辈定遭其辱。有志者当早从吾死,免受谣污。'语毕,即跃入玉(御)河死之。宫人从之投水者,顷刻有四五百人。"(《崇祯忠节录》卷四)当战乱纷起时,生命如同草芥,"奄忽若飚尘",何处能够找到一个安身之所呢?

  关于明亡的原因已经有太多的人去发微探幽了。应该说崇祯是个很有上进心的皇帝,可惜面对明末那奄奄一息的状况,他即使有再大的雄心也无济于事了,何况他还有好猜忌的毛病呢?对于大臣们来说,也不能说他们不忠,但太多的党争将他们的才智和心力消耗殆尽,以至清兵打到家门口时,还有大臣上奏要罢免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孙承宗,"窝里斗"确实是中国人的大忌啊,柏杨的话依然在我们耳边振聋发聩。

  读完这厚厚三十二卷的《崇祯忠节录》,我仿佛听到那几百万无辜死难的亡灵的哭诉,生命本不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只有经历过战乱的人才真正懂得和平的可贵,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呢?是不是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呢?这或许便是该书留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吧!

返回页首 上一页